研究人員展示了結構光的無噪聲通信
光的模式為光通信中的大型編碼字母表帶來了巨大的希望,不過它們容易產生失真,例如在大氣湍流或彎曲的光纖中,使其傳輸受到了阻礙。
現在,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(Wits)的研究人員概述了一種新的光通信協議,該協議利用光的空間模式進行多維編碼,不需要識別模式,從而克服了噪聲信道中模態失真的先驗限制。其結果是一種新的編碼技術,即在湍流大氣中幾乎無噪聲地發送50多種矢量光模式,為高比特率光通信開辟了一條新途徑。

結構光的新研究表明,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光的許多模式作為編碼字母表,而不用擔心通道的噪聲。
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《激光與光子學評論》( Laser & Photonics Reviews)上,他們使用矢量光的一種新的不變特性來編碼信息。該團隊稱之為“矢量”的這個量從0到1不等,在通過有噪聲的通道時保持不變。
與傳統的振幅調制0或1(只有兩個字母的字母表)不同,該團隊使用不變性將0到1的矢量范圍劃分為50個字母的50多個部分(0、0.02、0.04等,最多1個)。由于發送信息的信道不會使矢量失真,因此發送方和接收方將始終在值上達成一致,從而實現無噪聲信息傳輸。
該團隊克服的關鍵障礙是以不需要“識別”的方式使用光的模式,這樣就可以忽略噪聲通道的自然失真。相反,不變量只是在專門的測量中“相加”了光,揭示了一個根本看不到失真的量。
金山物理學院的安德魯福布斯(Andrew Forbes)教授說:“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進步,因為我們終于可以利用光的許多模式作為編碼字母表,而不用擔心通道的噪聲有多大。事實上,字母表有多大的唯一限制是檢測器有多好,而且完全不受通道噪聲的影響?!?/p>
主要作者和博士候選人Keshaan Singh補充道:“創建和檢測矢量調制只需要傳統的通信技術,使我們的基于模式的協議能夠立即部署在現實世界中?!?/p>
該團隊已經開始在光纖和自由空間的快速鏈路中進行演示,并相信該方法可以在其他噪聲信道中工作,包括在水下。
相關鏈接:https://phys.org/news/2023-06-noise-free-communication.html